寄豪情于馬背民族——記畫家馬泉藝
寄豪情于馬背民族——記畫家馬泉藝
寄豪情于馬背民族——記畫家馬泉藝
巴爾扎克曾說:“世界上有三樣最美的東西:奔馳的駿馬,鼓滿風的帆,翩翩起舞的少女。”新疆便有千姿百態的駿馬和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少女。自幼隨父學畫的馬泉藝,自全家遷至新疆后,一幅幅美不勝收的西域風情頓然展開了他的創作視野,一種神奇的力量促使他如饑似渴地寫生作畫,立志在西北邊疆這塊古老的沃土上編織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面。
藝術源于對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意境的升華。馬泉藝一邊師從黃胄、方濟眾等先生學習繪畫技藝,研究國內外書畫名流的精品佳作和藝術成果,一邊潛心研究西域歷史文化及人文風情。馬作為西域游牧民族不可缺少的摯友,成為馬泉藝展現我國馬背民族精神風貌的主線。世代繁衍生息在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脈的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等剽悍的馬背民族能征善戰,英勇不屈。如今人們過著安詳、富裕的生活,但傳統的叨羊、賽馬之類的競技場上仍可展示出他們矯健的英姿和威猛的力量。馬背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域風情,極大地豐富了馬泉藝的創作生活。于是,他寄情于馬,在藝術的世界里縱橫馳騁,盡抒胸臆,描繪出一幅幅揮灑自如、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畫卷。
50多年彈指一揮間,馬泉藝把滿腔熱血都傾注在西域這塊遼闊的土地上,就像一匹不畏艱險的駿馬,臥冰爬雪,飽經滄桑,歷盡磨難,而又奔騰不止。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馬泉藝的《張賽》、《土爾扈特東歸》、《古牧地大戰》、《叨羊》、《草原晨曲》、《彩云追月》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并受到新疆人民政府的嘉獎。然而,現有的藝術成就卻并不能滿足馬泉藝對美的追求。怎樣用中國畫的線條和色彩惟妙惟肖地表現西域風土神韻和少數民族文化精髓,是馬泉藝苦思冥想的課題。
中國畫馬史有1500多年,代代延續工筆寫實技巧,國畫大師徐悲鴻在繼承前人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汲取西方形體解剖學,開創了奔馬潑墨大寫意。馬泉藝在繼承名家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借鑒素描、油畫、水彩、拓印等技巧,逐漸探索出一種意象畫法。為了體驗生活,他深入大草原馬背民族人民群眾之中,感悟他們的人生真諦和品格魅力。他與馬為伍,翻山越嶺畫遍了伊犁馬、頓河馬、奧爾羅夫馬、阿勒泰馬、巴里坤馬及蒙古馬,還借出國訪問之際,對日本北海道馬場、美國貝克斯西班牙馬場、大峽谷印第安馬場等作過詳細研究考察。獨到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使他筆下奔騰的千騎不僅形體生動、剛勁矯健,而且畫面構圖新穎、內涵豐厚、氣勢磅礴,烘托出西域烈馬的英姿、馬背民族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以及人馬生死相依的熾熱情感。
大凡藝術作品都是作者心靈的流淌,人格的閃現,情愫的凝結。修養之境就是藝術之境,人生之峰才是藝術之巔。馬泉藝說:“馬從善如流而又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智慧勇猛,永不退縮,這正是西域各族人民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縮影,傳承馬背民族文化精髓,為時代龍馬精神傳神寫照是我的人生追求。”
原文發表于<人民日報>2005年11月29日 第十六版 美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