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成為亞洲藝術中心?
誰能成為亞洲藝術中心?
誰能成為亞洲藝術中心?
經濟發展推動了亞洲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誰能成為這個區域市場的中心?東京、首爾、新加坡、臺北、香港、北京和上海都將有機會成為主角。
經濟基礎
成為藝術中心的首要條件是雄厚的經濟基礎。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鼎盛時期,藝術市場也隨之蓬勃發展,1985年起,日元對美元升值100%,富足的日本商人攜巨資大舉進軍國際拍賣市場,瘋狂地購買西方藝術品,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價奇跡。東京銀座的畫廊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很多人都準備為東京成為新世界藝術中心歡呼。然而,90年代初,隨著投機丑聞被曝光,藝術市場陡然癱瘓,之后1997年的金融危機更是給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面臨破產危險的富商巨賈再也無心附庸風雅,紛紛將手中的世界名畫以跳樓價出售。《紅磨坊街的舞會》、《水中倒影》等賣價均只占買價的2/3甚至1/2。泡沫破滅之后,東京沒能成為新的世界藝術中心,甚至也沒有成為亞洲的藝術中心。
藝術標準
富裕的城市不一定能成為藝術中心。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世界藝術中心始終在歐洲,從意大利到法國,歐洲一直雄踞藝術霸主的地位。六十年代開始,安迪·沃霍爾等美國藝術家開始了新藝術形式的探索,如波普藝術、概念藝術、大地藝術、極少主義以及影像藝術等,從藝術思潮和美學上對當代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藝術活動反過來成為歐洲藝術家追隨的典范。此外,美國藝術不僅形成了自成一體的藝術面貌,也形成了以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館展示、藝術商業和藝術基金構成的完整的現代藝術體系。藝術焦點轉向美國,紐約成功地從巴黎手中接過了世界藝術中心的桂冠。
目前,亞洲藝術依舊籠罩在歐美的藝術體系陰影下,其內部也沒有產生能影響整個亞洲的藝術思潮。但日本在藝術方面的探索顯示了突破的可能性,他們擁有一批優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在建筑、商業設計和純藝術方面都擁有國際級藝術大師。日本無疑是當今亞洲藝術創意產業的先鋒。
中國大陸的當代藝術雖然受到藏家和投資者的追捧,但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藝術優勢,隨著中國藝術家更多地走向世界,其影響必將逐步顯示。另外,那些被列為可能成為亞洲藝術中心的城市,都受到漢文化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文化背景將形成亞洲藝術的獨特個性,因此作為漢文化起源地的中國在這場競爭中具有明顯的文化優勢。
政治影響
20世紀90年代,世界的目光轉向了臺北。那時的臺灣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頂峰,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優秀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群體。據統計,1984年到1994年10年間,臺灣畫廊數量增長20倍,交易額增長40倍,成為當時亞洲最活躍的藝術市場。然而,由于經濟危機和政治影響,臺灣前景一片晦澀,人心惶惶,藝術市場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打擊,本土畫廊也不得不走出小島,到大陸發展。就藝術家方面而言,在論及"中國當代藝術"時,臺灣經常是被排除在外,為了迎合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熱,一些海外臺灣藝術家也被冠上大陸的背景。身份的不確定性,造成臺灣藝術市場的被動局面。臺灣政局不穩定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使臺北喪失了成為亞洲藝術中心的可能。
國際化程度
所謂中心,必須是能夠引進區域和全球藝術市場資源,在亞洲甚至全球藝術市場具有溝通和引導作用的地區,而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品生產和交易區。由于地緣和歷史的原因,香港和新加坡在這方面頗具優勢,尤其香港地處中國大陸邊緣,融匯東西方文化,又有方便的國際交流環境。事實上,它也一直在扮演著亞洲藝術品流通中心的角色。中國內地藝術市場目前還僅僅是國內藝術家市場,沒有國際化的藝術品交易活動,這將限制內地藝術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據報道,將于今年下半年舉辦的"藝術北京"博覽會,將重點放在引進國際藝術品的工作上。而國內的收藏家也開始將收藏國際藝術品作為發展目標。
21世紀是創意產業的天下,亞洲各國政府都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未來的經濟發展重點。新加坡政府要把新加坡建設成亞洲的文化中心城市。當今的亞洲藝術市場群雄爭霸,將使亞洲走在世界的前面。正如蓬皮杜中心主席布魯諾·拉辛所說:"亞洲正在形成自己的體制、機構、事件和市場,這些因素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再過二三十年,甚至更快,藝術世界的重心就會轉移到亞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