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薈萃,佳作紛呈
名家薈萃,佳作紛呈
名家薈萃,佳作紛呈
在繼2005年秋拍取得優異業績的基礎上,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進一步加大了業務拓展的范圍和力度,經過縝密地策劃、精心地挑選,將于2006年3月10日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舉辦新春拍賣會。
此次保利新春拍賣會集中了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畫家的精品力作,全面地反映出百余年來中國畫壇豐富、多變、精湛的藝術面貌。所推出的畫作皆為在中國美術史上享有一定聲譽和占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的作品。此次拍品在結構上充分考慮到海內外中國書畫收藏家及投資人士的趣味,因而覆蓋面較廣,拍品的檔次高。在以古代、近現代和當代中國書畫的三個基本板塊中,既包括有趙之謙、虛谷、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謝稚柳等近現代畫壇巨匠,也有啟功、周思聰、王明明、賈又福、何家英等眾多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北京保利在此次新春拍賣會中,以美術史的角度,著力推出最具有時代審美趣味、反映畫家富有個性的藝術創作觀念的作品為主要特色。
鄭乃珖所繪的《荷塘鴛鴦圖》表現出畫家在繼承傳統工筆花鳥畫的基礎上,別出心裁地在構圖、設色、筆墨等方面做出的創新。畫中繪一對鴛鴦游憩于荷塘,構圖虛實相間,在色彩的運用上以青綠為基本色調,注重冷暖的調和,呈現出清雅、瑰麗的格調。鄭乃珖師承廣泛,他獨特地將白描與重彩,水墨與沒骨結合,擴大了工筆花鳥畫的表現力,為20世紀中國花鳥畫創作中貢獻突出的重要畫家之一。賈又福的《秋光爛漫》是一件十分具有視覺震憾力的作品。畫家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上獨辟蹊徑,在重視客觀物象再現的基礎上,結合傳統山水畫的諸多技法,如水墨的表現、皴法的運用等,以西北山岳為主要素材,將詩思和哲思相融合,表現出雄奇、博大、靜謐的意境,作品透露著人的意識與宇宙交融的永恒意蘊。謝稚柳在現代中國畫壇享有較高地位,他學識淵博,畫學修養十分精深。宋、元的繪畫傳統對他的影響頗深。《紅葉幽禽》是一幅充滿宋人花鳥畫意趣的作品,圖中繪一只棲于枯枝的雀鳥,兼雜以紅葉為輔襯。謝稚柳的花鳥畫在早年師學陳洪綬,后來則主要以宋人院體為法勤習不輟,再加上日積月累的觀察和寫生,其筆下的花鳥工整精細,婉麗幽閑。另一幅《芙蓉蝴蝶》則另有一番意趣。此作為墨骨寫意,花與葉的描繪僅以寥寥數筆一揮而就,貌似漫不經心的刻畫卻顯現了畫家在造型和水墨表現方面的高超造詣。在這件作品中還可以看出畫家在研習明清寫意花鳥畫家,如沈周、惲壽平等人的作品上用功尤多。周思聰的《敬茶圖》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畫家具有扎實的寫實功底,在人物畫的創作中她善于在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中選擇素材。《敬茶圖》所表現的是兩位藏族少女飲茶的情景,在這種平淡的生活常態中,畫家傳達出了純樸、善良、真誠的美感。就畫法而言,她憑借在速寫方面的造詣,以嫻熟的技巧表現出具有靈動感的線條。人物適當的加以變形,形成了疏簡、虛淡、空明、雅麗的藝術風格。吳青霞的《保衛和平》以兒童和群鴿為題材來詮釋“和平”的主題。作品刻畫細膩,對兒童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神態傳達的較為突出。盡管尺幅不大,但構圖主次分明,將生活的情趣和主題的象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白雪石的作品《一灣江水碧》具有他繪畫藝術的典型風格。畫中群山連綿,江水如鏡,行舟點點,是畫家擷取漓江景色進行創作的作品之一。作品集中反映出畫家在傳統山水畫創新方面突出的藝術成就,以濃、淡、干、濕、潑、破等不同墨韻,皴擦點染不同的筆情,構圖的繁簡、疏密、虛實、主次關系的協調,飽含激情的將眼中的山水與心中的山水融合并傾灑于畫紙之上。石齊的《牧駝圖》具有其典型的人物畫風格。圖中的空間處理與構圖方式較為緊湊,水墨元素與色彩元素的互動使畫面有多樣的層次感。此畫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色彩的處理,畫家探索出一種富于動感、充滿表現力、具備寫意墨趣的色彩語言。畫中少女服裝的紅色與駱駝、雄鷹的墨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頗有沖擊力。畫家成功地突破與拓展了中國畫傳統語言框架,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齊白石所作的《黃菊美酒》肆意而灑脫,畫家秉承“意似”的文人畫創作理念,強調表現客觀物象的逸趣和水墨的酣暢淋漓。畫家善于在平常的普通景物中發現創作素材,扎實的功力和疏放的情緒,同時結合獨特的審美感受,使齊白石筆下的物象皆具有勃勃生機和盎然的天趣。《竹外高士圖》是張大千的作品,畫中繪一高士信步于竹林之際。畫面不著一色,完全以水墨的濃、淡、干、濕、虛、實營造物象,因而有清雅、幽靜、閑適的文人意趣。
總之,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2006年新春拍賣會,可謂“名家薈萃,佳作紛呈”,這將是今春中國書畫收藏家的盛會。同時,北京保利將繼續以嚴謹、誠信、熱情的精神,為海內外收藏家服務,為中國藝術收藏與市場的發展貢獻力量。我們期待廣大藝術界、收藏界的同仁們前來觀賞、品鑒此次拍賣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