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能否促進藝術市場發展?
藝博會能否促進藝術市場發展?
藝博會能否促進藝術市場發展?
據悉,文化部今年9月將主辦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藝術產業論壇,這意味著中國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市場的政府展示平臺將建立起來,同時亦是國內首次政府級產業性交流展示博覽盛會。承辦單位也明確表示,"經過高水準藝術評審委員會嚴把參展品質量關,精品展會將直接走向品牌經營道路。誠信經營、規范交易、品位展示、廣泛交流將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對規范藝術品市場到底能不能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主任陳遠遠、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總經理葛千濤以及杭州西湖國際博覽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斌。
被訪人士指出,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讓很多人都始料不及,在中國國內每年就有十幾個不同規模和形式的博覽會在舉辦。但這種繁榮的景象并不能掩蓋我國藝術市場存在的種種問題,拍賣場上"托底"現象屢有發生,藝術品價格水分較多,藝術品造假、售假現象更讓業內人士頭痛不已。針對這種"繁榮+混亂"的市場現狀,2005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業內關于市場調整和規范經營的呼聲越來越高,建立健康的市場成為藝術界最迫切的共同心愿。此次國家藝術品市場的管理部門文化部如此迅速地做出了反應,讓藝術界人士感到欣慰。
同時,目前藝術市場上出現的很多狀況都表明,市場確實需要調整才有利于其健康發展。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市場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通力配合。從市場的政府宏觀調控部門來說,其有義務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藝術市場的發展提供全局規范和整體引導;從藝術品的生產者藝術家來說,不能簡單迎合市場口味,更不可粗制濫造降低藝術品質量;從畫廊和拍賣公司來說,一個合理可行的行業規范是必須的,這樣大家才能在彼此制約的同時相互促進;作為藏家,應該放棄短期獲利的投機心理。
但是,他們同時強調,以上所指出的只是對每個市場角色最基本的要求,其他需要加強和完善的各種細節還有很多。使中國的藝術市場健康長遠地發展是一項龐大久遠的工程,很多基礎工作還要加強,比如藝術普及教育,經紀人制度的制約、信息資源的通暢等等。
看來,每個市場參與者要做的事情都很多,國家則更應該以高屋建瓴的姿態參與其中,而不是去做局部、個別的工作,將政府概念介入到藝博會的具體操作中,可能在展示交易平臺的規范性操作上會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市場權威、規范,顯然絕不是一場藝博會可以引領的。對在藝術市場上跌打滾爬的參與者來說,也許一項合理合法的政策之功效遠遠大于若干場熱鬧火爆的藝博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