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藝術家的市場生存之道
華人藝術家的市場生存之道
華人藝術家的市場生存之道
就在中國藝術市場如火如荼的同時,一群活躍在國際藝術舞臺的海外華人藝術家也逐漸成長起來。以蔡國強、徐冰為代表的海外藝術家,與王廣義、方力鈞等本土藝術家共同勾畫出了中國前衛藝術國際化的市場圖景。
由于所處的地域空間、政治環境、美學語境以及受眾不同,中國本土的前衛藝術傾向于強調歷史階段的批判性,境外的前衛藝術則更加注重探索既有民族傳統又有個性色彩的前衛藝術語言。不過他們創作的工程浩大的爆破作品和體量巨大的裝置作品,顯然不能像油畫作品那樣被藏入私人性的家居空間,那么這些海外華人藝術家是如何在市場中生存和發展的呢?
依托成熟的藝術市場機制,他們主要通過申請專項基金開展創作活動。他們熟悉基金的運作模式和基金的組織結構,長期來積累了多方面的支持者:策展人、學院的教授、還有基金會的主管官員。經過這些專業人員的推薦,藝術家可以獲得重要的獎項和基金會的贊助。此外,他們的主要收入和創作資金的來源還包括:以學院展覽為先導、大型公共博覽會展覽為后援的展覽機制;公司基金會對大型作品的收藏等。
其中,蔡國強較早走出國門。90年代以后進入創作高峰期。其作品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很少有藝術家能夠與之相比。他的市場之路是:通過相關畫廊的贊助支持預先找到一些買家,并依靠周密的計劃來維持一個持續的市場。近些年中國本土的收藏家也開始收藏其作品。徐冰是受到海內外關注的觀念藝術家之一,曾經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獎金,證明了他在海外藝術界的非凡實力。谷文達將西方當代藝術的觀念性與中國水墨的表現手段結合,作品也被廣泛收藏。黃永?的作品已經完全融入了西方的藝術收藏體系,并對中國前衛藝術的價值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張洹在海外的作品往往帶有自虐的傾向,作為一種衍生性的產品,記錄這些行為的圖片作品目前在國際市場中價格保持著上漲趨勢。
另外的一些海外藝術家,主要依靠畫廊或拍賣會來進行作品的銷售,這些作品大多是他們創作中的衍生產品。即便在一級市場中的作品銷售情況也會波及市場的整體行情,但這些藝術家作品的定價系統仍不完備,主要是按照藝術家的名氣作為最終定價的標尺。而其中的裝置藝術家,他們收入來源,在未來還是依賴于那些以在公共空間展出為目的的大型裝置作品,以及最終能夠被藝術機構出資收藏的部分。也可以這樣說,這些華人藝術家目前仍未能夠順利地融入當地的主流藝術市場。
海外當代藝術家中重量級人物
徐冰
徐冰的作品一直是當代藝術中較受海外關注的觀念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價格是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具有相對的支持力和穩定性。近期在國內國際市場的共同推動下價格漲幅較大。紐約蘇富比2005年秋拍中的《語言風景系列》(2003年作)成交價為48.336萬美元,2005年北京華辰秋拍推出的《兒歌四》(紙本水墨)中共有39個他自創的漢字,以8.8萬元成交。
黃永砯
黃永砯是在海外藝術市場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其作品的價格成長具有海內外聯動的特征。他的作品進入藝術市場的時間較早。早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的春季拍賣中,他的《世界地圖草圖》(#2、#3兩件)就以5.7萬港元的價格成交。而近年來價格漲幅更為明顯,目前國內外藝術市場對其作品價格的走勢一致看好。總體來看,以他為代表的國際藝術家在港臺地區的活躍度要高于大陸,充分反映了海外華人圈的藝術趣味和收藏趣味,而大陸地區對他的作品從接受到追捧需要一個過程。
谷文達
2005年谷文達作品受到了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合力推動,明顯處于上升態勢,兩件作品位居其個人作品排行中的前兩位。紐約蘇富比春拍的《渾屯》立軸成交價為86.496萬元,《靜觀的世界系列畫之四-文字的分解》立軸(1985年作)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也拍出了73.776萬元的高價。近年其作品的拍賣紀錄上,高價成交紀錄均在海外市場創出,這也給內地市場的投資者以信心。
蔡國強
近幾年來,以蔡國強為代表的中青年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受到了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合力推動,明顯處于上升通道。蔡國強自2002年以來共上拍作品29件,有26件成交,成交比率為90%,總成交額達1379.7704萬元。作品價格也屢創新高,如香港佳士得推出的《為人類所作的計劃第2號-有一個月全蝕火藥爆破于紙本并表為七屏的大型屏風》(1991年作),成交價為463.856萬元,紐約蘇富比的《為龍年所作的計劃NO•3》成交價為95.4萬元,紐約蘇富比2005年春拍的1990年作《胎動(草圖四)》鏡心也以40.704萬元成交,《太古的烙印》(1988年作)在中國嘉德秋拍的成交價為13.2萬元。蔡國強作品的價格是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中逐步成長起來的,因此其市場具有相對的支持力和穩定性,作品價格正處于持續攀升的狀態,漲幅較大,值得收藏投資人對其進一步的關注。
張洹
攝影家、行為藝術家張洹,90年代中葉因自虐式行為藝術創作而聞名,成為90年代中國現代藝術發展中的轉折性人物。在2005年5月1日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其《十二平方米》影像作品成交價是20.4萬港元,同年5月29日香港佳士得當代藝術品拍賣中,他的九件一組的《家譜》攝影作品系列(顯示的是這位藝術家的臉為漢字所覆蓋),賣價則是74.4萬港元,而在2004年10月31日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中,是以33.6萬元港幣成交的。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中《泡沫》(全組15幀,1998年作)以人民幣57.2萬元成交。行為創作模式的不可復制性以及影像藝術風潮的興起,帶動了市場的價格,收藏家難免有趨之若鶩的心理。而部分畫廊所有者和收藏家懷疑其中的投機成分可能超過了實際水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