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背后的稅收玄機
藝術品投資背后的稅收玄機
藝術品投資背后的稅收玄機
“2005年什么最火?書畫藝術品投資!2006年什么最火?還是書畫藝術品投資!”隨著2006年浙江首場書畫大拍,也是國內首場春拍的皓翰春拍2月19日在杭州以“1500余件書畫作品成交87.3%,成交金額2.12億元”的不俗業績落槌,一位浙商2005年歲末向記者作出的預測似乎被逐步驗證。權威部門發布,2006年將有28場大型藝術品拍賣,2月、3月就將推出11場春拍,加上不計其數的中小型藝術品拍賣會,今年藝術品市場再上一層樓似乎不是幻想。
盛世藏畫,資本充盈的江浙商人從中已覓到巨大投資利好。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在他們積極準備出擊的背后,其實隱藏著“更多利潤+更多避稅”的玄機。
轉戰藝術品市場顯威
因為影響力之深遠,江浙民營資本的流向始終牽動著人們的視線,這次盯上藝術收藏品的舉動也不例外。因為他們的推動,2005年的書畫等藝術品市場寫下了諸多創紀錄的搶眼之筆,火爆一整年。
統計顯示,2005年,全國大小藝術品拍賣會不下100場,中國嘉德等7大拍賣公司拍賣會共成交文物藝術品總額566755.5萬元,比上年提高63%。其中,中國書畫仍占主要份額,占成交總數的60%,占全部成交總額的80%。成交的中國書畫每件平均33萬元,比全部拍品每件均價高出27%。
“參與書畫等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競拍者很多是民營企業老板,尤其是江浙及東南沿海一帶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民企老板。”杭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賣行人士告訴記者。
據該人士透露,2004年有80%新買家進入書畫等藝術品拍賣市場,其中大部分是江浙民企老板。2005年,隨著樓市降溫,又有千億元江浙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在各地的藝術品拍賣會上經常可見江浙民企老板動輒一擲千萬的身影:2005年5月,遼寧拍賣會上,代表3家浙江民企聯合競拍的買家出手800萬元,拍走包括傅抱石《布拉格宮圖》在內的一批藝術精品;2005年7月11日,上海中天春拍上,一浙江民營企業老板以130萬元拍走張大千的《匡廬瀑布圖》;2005年7月末,北京中貿圣佳拍賣會上,浙江富豪千金拍走名畫,周之冕的《百花圖》和王原祈的《仿宋元山水冊》被同一浙江人拍走;2005年11月北京嘉德中國油畫專場拍賣會上,大部分油畫被浙商拍走……
“江浙買家已經成為拍賣會上的主力。”該業內人士說,目前江浙地區資產排在前10位的企業家都在投資藝術品,浙江省2005年僅投向油畫市場的資金就有5億元,僅在寧波,投資藝術品金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家就有二三十位之多,南京房產領域有二三百位企業家在較大規模地投資藝術品。
江浙買家的大手筆進入,使藝術品市場成交價頻創新高,傅抱石的一本《八開毛澤東詩意山水冊》拍出1980萬元的天價,上海房地產公司中凱集團2004年分別以2860萬元和1430萬元巨資拍得陳洪綬的《花鳥十開冊》和《執扇仕女》,在業界轟動一時。2005年中國油畫的整體價格上漲5倍以上。
保值增值背后暗藏避稅玄機
投資藝術品需要資金巨大,充滿買假風險,精明的江浙商人何以對此領域如此青睞?“既能讓投資快速升值又能避掉大量稅收,回報驚人!”杭州一拍賣行書畫部經理一語道破了其中暗藏的商業“玄機”。
據介紹,2004年以來我國藝術品投資的半年收益率已達16%,中國字畫藝術品投資收益尤為可觀,年收益率一般在20%以上,精品年收益率可能會有80%以上。據說浙江紹興小小集團老板王永良前幾年35萬元拍得的一幅水彩畫,兩三年后拍出550萬元。一浙江民企老板300萬元拍得的一件明朝畫作,3年后以3000萬元出手,升值10倍。快速升值顯然是吸引江浙民企老板的突出理由。
“在使資本快速升值的同時,通過所購藝術品避稅是民企老板們熱衷于藝術品投資的另一機密。”該書畫部經理說,這種情況在長三角很普遍,也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他們通常以企業名義競拍藝術品,得手后會憑拍賣公司出具的服務業發票,以所購藝術品是用于裝點企業門面或搞企業博物館,提升企業形象為由,將所購藝術品花費作為固定資產投入列賬進行分期折舊,成為所得稅允許扣除的費用,沖減當期稅收。待折舊完畢時,老板可對已升值巨大的藝術品自由支配,獲取最大利益,避掉大量企業所得稅。老板們因此很愿意在藝術品投資上花大價錢,南京某集團曾以6930萬元的價格購買名畫藏入集團博物館。一浙江民企老板25萬元購得的一幅明朝書畫作品,這樣被作為企業固定資產做賬,5年折舊完畢后前不久已將這幅畫以200萬元出手,賺取了巨額利潤。
浙江省總會計師協會稅務籌劃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沈家瑜向記者透露,浙江投資藝術品的民營企業的確很多,一般集中在房地產、加工制造等領域。他就了解到,杭州有一家高新技術企業50多萬元從拍賣會上拍得一幅油畫,掛在企業大廳陳列,作為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做賬處理。在杭州一家著名的房地產企業集團搞的企業家活動會所里,陳列品全部是價值不菲的工藝收藏品,有19世紀的古董鋼琴(據說目前價值已上千萬元),也有顏真卿的字畫真跡等等,全部作為固定資產入賬。而杭州一家高新技術制藥企業為提高企業文化氛圍,除投入300多萬元外購兩尊工藝玉雕陳列到其集團大廳外,還斥資1000多萬元購置了反映中國醫藥發展史的大型漢白玉雕塑壁畫,目前已在其公司大廳四壁繪制完畢。他說待壁畫工程結算完畢,也要進行相關的資產處理。
沈家瑜說,企業投資藝術品的確可以沖減企業大量稅收。比如,如果一企業以100萬元購入一副字畫,陳列于企業貴客接待室,作為固定資產入賬,按5年折舊,每年計提折舊20萬元(企業所得稅率33%,不考慮凈殘值和其他相關稅費),則每年少繳納企業所得稅6.6萬元,5年折舊完畢,沖減企業所得稅33萬元。如果4年后該企業以120萬元的價格將該畫作出售給某單位,因要開發票,則其仍需要對100萬元[120-(100-80)]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33萬元。但由于折舊降低了企業前4年每年20萬元的盈利水平,延遲了企業納稅時間,縮小了企業的籌資規模和減少了籌資成本,事實上給企業帶來了納稅優惠。而如果是賣給個人,因為不需開發票,則可能會完全避掉33萬元的企業所得稅以及相關的個人所得稅。 (摘自中國稅務報)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