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時代的藝術使命
物質時代的藝術使命
物質時代的藝術使命
當上世紀初李鐵夫和李叔同以普米修斯的勇氣為中國“盜”來屬于國人的第一捧火種時,中國的油畫便開始了真正的自我歷程。
隨后的徐悲鴻、顏文樑、衛天霖、林風眠、劉海粟、龐薰、等第一代畫家們本著對西方藝術的精華,從古典寫實主義到轉折期的印象派,直到現代藝術諸流派的引進與創造,開創了30年代中國油畫史上的第一度繁榮期。
再之后,以吳作人、王式廓、羅工柳、重希文、吳冠中為代表的第二休油畫和以詹建俊、靳尚誼、侯一名、全山石、失乃正為代表的第三代油畫家歷經變際,并終鳳凰涅槃,承繼并創造出中國油畫60余年略顯曲折的進程史。
白駒以隙,當我們還停留在對先人的緬懷時,中國油畫雙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在充斥著時代寧靜與喧器、精神追尋與迷亂、傳統揮揚與淪棄的人類世界的士壤上,對油畫的探索、辯識正因著繁雜目標的沖擊而越發走向急切了。中國的油畫家及油畫人皓發窮“經”,啼血就巢,正為著曾經“西洋物”的這一奇葩在中國的席地之盛苦苦追索。
也正是在定大環境下,突破了傳統畫廊性質的三尚藝術機構應運而生。按照機構創始人王喆、陳子勁、張健的解釋-----“三尚”------崇尚藝術品位,講求學術研究;崇尚藝術精神,致力藝術經典;崇尚時代風魅,關注精英文化。對中國油畫的責任感和對藝術本質的高品位、追求使得三尚藝術從成立之初就將自己放置在了普羅米修斯的舊路上,并在新的時代賦予了使命以新的意義。
吳冠中在《中國油畫百年》前言中寫道:“一切技術都易學,技術不過是藝術的手段,只有藝術,藝術的品位才呈現一個作者、一個民族的精神實質。我們從封閉的年代走出來,從自卑回到自尊,都緣于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哺育。”
機構成立至今,先后與北京、四川、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及法國、韓國著名藝術家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并策劃發起一系列深具影響的藝術活動:2005年初,與畫家蘇天賜、王流秋,上海美術館館藏部副主任尚輝,批評家龔云表等策劃首屆“中國意象油畫”活動;5月在上海發起組織首屆“中國意象油畫”活動;8月,與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批評家龔云龍表共同策劃“油畫中國”系列大型展覽,與龔云表、尚輝策劃第二屆“中國意象油畫”學術研討會及第一屆研討會學術論文編輯事宜,與龔云表、蘇笑柏等人策劃中德藝術交流活動;11月,在福建武夷山正式舉行“意象武夷----中德兩國藝術家首次面對面互動創作“活動……..
為向人們提供藝術家最具權威性、可供研究的資料,以期以史料的性質流之久遠,三尚藝術編輯出版了一系列國內著名畫家高品質畫集及其它書籍。這是一種超越物質時代的精神巡禮,他們始終夢想著在略顯迷亂卻真勢的精神國度執守某種“類史記”的責任與道德,夢想著在藝術的圣境傳經度典締造中國的遍地蓮花。
屈子沉吟躑躅于汩羅江畔,留下一句傳世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后便襟澤了無數后來人,生命道德、歷史責任、精神尋求與歷史相隨,一路同行。
三尚藝術亦將與中國藝術一路同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