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2005面對2006藝術品市場四大懸念
告別2005面對2006藝術品市場四大懸念
告別2005面對2006藝術品市場四大懸念
藝術品市場泡沫會不會吹破?
2003年的“非典”之后,中國藝術品市場迎來了一輪“瘋漲”,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藝術品市場不僅沒有回落,相反,市場規模迅速膨脹。自2003年6月以來,雅昌藝術市場國畫400成份指數已從913點上漲到了目前的3420點,漲幅高達274.6%。油畫100成份指數也一樣,從1366點一路攀升到了4599點,上
漲237.4%。
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統計,2003年,中國內地各拍賣行共舉辦了171場藝術品拍賣會,總成交額為25億元人民幣(約合3億美元);而2004年,拍賣會達到了338場,總成交額也翻了一番,高達57億元人民幣。截至目前的粗略統計,各拍賣行僅秋季拍賣會的總成交額就已經超過了40億元人民幣,并且有為數眾多的藝術家以超過20%甚至200%的幅度刷新了2004年底或2005年上半才創造的成交記錄:徐悲鴻油畫《珍妮小姐畫像》以2200萬元成交,這既是徐悲鴻作品有史以來的最高價,也刷新了中國油畫拍賣的記錄;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水墨畫《鸚鵡天堂》以2750萬元的天價成交,這是單幅近現代中國畫拍出的全球最高價;中國嘉德推出的淮南區“稿”字郵票四方連,以220萬元成交,創下了解放區郵票單項拍賣的世界記錄;廣東省造七三反版存檔樣幣,以165萬元成交,創下了中國銀幣單項拍賣的世界記錄。除了這些整體的記錄之外,單個藝術家作品價格也頻頻創下新記錄:北京誠軒拍賣行推出的李可染代表作之一《煙江夕照圖》拍出1540萬元天價,創下其作品成交最高記錄;羅中立的《夏風》拍出178.2萬元,創羅中立個人畫價最高……
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有消息說,中國不少藝術品的成交價已接近或超過了海外市場。
上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范干平目前表示:藝術品市場的火爆,“造就了一大批不懂行的投機者,而這些投機者往往是市場上的大買家。”應該承認現時的藝術品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一樣,泡沫已經存在,范干平說,當一個市場過度繁榮和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價位一漲再漲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時,冷靜一些是應該的。當高潮迭起時,風險其實已經伴之而來。他的話讓人們不禁會想起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發展了僅僅幾年的藝術品拍賣在經歷了一個高潮后就跌進了低谷,其結果是不少拍賣行轉業,藝術品拍賣活動減少,藝術品價位趨于平穩。
如果聯想到藝術品市場幾乎是普遍存在的不規范操作和股市、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嫌疑,還是不禁讓人不寒而?酢?
當然,那些花了大錢的投資者和拍賣業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現在的藝術市場并沒有泡沫,是建立在巨大的購買力基礎上的。
但愿這不是一廂情愿,但愿筆者的擔心只是又一次“狼來了”……
金融資本與藝術品市場進入蜜月期?
2004年11月底,東方國際拍賣公司提出金融與收藏的概念,舉行了國內首家以金融與收藏為主題的藝術品拍賣會。
東方國際拍賣公司表示,舉辦這次拍賣會,旨在利用東方國際拍賣公司在資本運作方面的優勢,推動和加強藝術品收藏與金融資本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收藏金融化的融合與發展,為我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業內專家認為,這對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拍賣行業是一個創舉,它預示著金融資本逐漸介入收藏及藝術品投資的時代即將來臨。
拍賣總成交額達3103.419萬元,書畫部分成交2873.178萬元,成交率為82.1%。黃胄作品《叼羊圖》160萬元起拍,經23輪競價,最終以80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黃胄作品成交最高記錄。
其實,金融資本與藝術品市場聯姻并不是新鮮事,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歐美國家的銀行投資藝術品已成為一種時尚。東方國際拍賣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法國里昂證券駐北京首席代表孟怡、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駐北京首席代表郭仲華先生談到,海外銀行通常把3%的利潤投資到藝術品中,由來自博物館和美術館等相關鑒定專家的顧問班子,來選擇藝術品投資方向。德國銀行目前在全球有1500家分行,目前主要的250家分行已有公開的收藏,但收藏年輕藝術家作品、現代藝術、德語系的作品3項原則均未改變。目前該銀行收藏品已超過1萬件,比德國現代美術館收藏還多。
國際上,國際金融資本和藝術品市場已經發育得很成熟。花旗集團是率先提供藝術品顧問服務的投資銀行之一,它在1979年推出這項服務,并雇用了一支內部藝術品估值團隊。該銀行已把藝術品投資的概念推進了一步。它為客戶提供一種機會,讓他們用藝術品作為低息貸款的抵押。為了充分利用這個日益龐大的潛在客戶群,投資銀行已開始拓展自己的藝術品咨詢服務,包括為客戶推薦或引見著名的藝術品專家、經銷商和估值家,并在買賣藝術品、建立收藏組合方面為客戶提供指導。美國JP摩根私人銀行也成立了藝術品顧問組,為人們進行藝術品投資提供咨詢和金融支持。荷蘭銀行在今年成立了藝術品顧問組,該行計劃在明年初推出一個由不同藝術品基金組成的基金會,并于晚些時候推出自己的荷蘭銀行藝術品基金會。它已與倫敦的藝術品咨詢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以提供藝術品投資建議。
但在國內,由于我國藝術市場發展時間短,金融資本與藝術品投資基本上處于一種割裂的狀態,金融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還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藝術品的鑒定無法可依;藝術品資本化(擔保、抵押和變現)沒有渠道;藝術品價值評估體系缺位;藝術品市場操作不規范化……
這些都制約著金融資本和藝術品市場這對歡喜冤家,他們的“蜜月”是苦是甜?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故宮收藏當代書畫對市場影響究竟會有多大?
200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10月8日的“中國當代名家書畫收藏展”向藝術品市場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收藏了最多中國古代書畫的故宮開始收藏當代書畫藝術作品了。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有了故宮的強勢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格局也將帶來革命性變化。
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和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一定要有超前的眼光、戰略的眼光,文物征集意識應隨時代的邁進而不斷擴展,要認識到當代的藝術精品就是未來的文物珍藏。從藝術發展來看,進入20世紀以來,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影響下,中國書畫取得了許多新成果,體現了各時代發展的特征,涌現出許多頗有建樹的書畫家,正確認識這一階段書畫發展的成就和以及發展中的問題,將有利于中國書畫藝術新世紀的發展,而對于故宮作為收藏古代書畫為主的專業單位,通過對比,也有利于認識古代書畫藝術的特點和成就,進而推動當代藝術在繼承傳統藝術上作出更多的探索。時下,國家強盛,藝術品收藏也正如火如荼,故宮也保持著持續發展的勢頭,此時正是擴大收藏的最佳機遇。
本次展覽的組織者、該院黨辦主任魏殿松表示,過去,故宮也曾個別接受過現當代書畫家的作品,但是像這樣隆重、如此大規模地舉辦展覽、舉行儀式還是首次,這充分說明故宮收藏當代書畫已經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故宮高調介入當代書畫收藏,對于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來說,顯然是一種利好消息,北京榮寶拍賣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尚勇表示,故宮的金字招牌和強大的專家隊伍都會讓故宮收藏當代藝術成為市場的一種標桿。由于故宮這個權威機構的認可,被故宮選中收藏的書畫家的作品將會凝聚更多的人氣,進而影響其價格行情;在一級市場上,由于故宮天然的收藏優勢和嚴格征集標準,許多藝術家將會抱著進入故宮就等于進入歷史的想法,進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的創作,無疑會給書畫界帶來一種嚴謹、積極向上的風氣。這些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是漸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效應會逐步擴大.
著名美術史論家、畫家石延平認為,故宮的這種行為毫無疑問是當代書畫界的一件大事,由于其目前收藏量小,對市場的沖擊可能不會很大,但它選擇標準中的精品意識將會給目前普遍存在的浮躁創作氣氛注入一支清醒劑。
展望故宮當代書畫收藏的前景,更多的業內人士表示,故宮目前當代藝術收藏只是一小步,但它的預示作用不可小視,隨著其藏量的增多和影響的擴大,故宮當代藝術的征集機構、研究機構、保管機構等相關組織的成立將勢在必然,到那時,它對當代藝術的作用將會是革命性的。
故宮博物院收藏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無疑為今后的藝術品市場增加了一個巨大的正變量,至于影響究竟會有多大,我們將拭目以待。
鑒定機構涌現增加藝術品市場的新變數?
2005年的下半年,各種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鑒定公司成立的消息頻頻傳出,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鑒定機構都聲稱“擁有強大的專家鑒定隊伍,填補民間收藏鑒定領域的空白”,與藝術品市場一樣風起云涌、一樣吸引了收藏者大量的眼球。 形成這道亮麗的風景有很多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場需求。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劉毅認為,民間收藏發展了,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收藏這一行當,可是他們對于收藏知識了解相對較少,因此在藏品真偽的問題上需要有人指點,鑒定機構頻繁出現就是要滿足這種市場需要。而另一方面,文物主管部門也有規定,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和各個省、市的鑒定委員會的服務對象只是國家館藏文物和涉及公安、海關走私、盜竊案件中收繳的文物,對民間收藏者的鑒定要求不予受理。巨大的市場空檔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巨大的需求刺激了巨大的市場,經濟學的原理在收藏界一樣發揮了作用。
鑒定公司能在短時間內不斷出現,也和這種公司成本低、操作簡單有很大關系。據北京玉器收藏者周海峰介紹:想要辦這樣一個公司不需要大量資金,只要有個辦公室、幾個工作人員,能夠聯系幾位專家,這樣的公司就能開起來。同時,開一家鑒定公司程序也很簡單,不需要到文物部門申報,只要到工商部門登記就可以了。再加上大量的市場需求,這樣的公司看上去似乎是一本萬利。
起初,收藏者還能為這樣的新聞著實地興奮一番,因為終于能夠讓大專家來為自己手中的藏品掌眼了。不過,熱鬧過后,有媒體提出擔憂:當這樣的鑒定機構接連出現之后,收藏者也就難免會產生一些疑問———這真的是好事嗎?
上海市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認為,鑒定機構完全與市場掛鉤難免影響公正性。有的鑒定公司出具一個真品鑒定證書都是按照藏品的估價收取一定比例的鑒定費用,如果這些公司完全從一種營利性質的角度出發做鑒定,那必然會影響鑒定結果的公正性。這也是目前社會鑒定看上去比較亂的一個原因,因為他們并沒有真正發揮鑒定機構的作用。
文物主管部門也是頭一次面對如此眾多的鑒定機構,短期內根本談不上對他們實行統一的管理。至于資格認定、出臺管理法規,進行統一管理、提出總體規劃、規范鑒定業的發展方向等問題,目前看來,還只能是收藏者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望。
鑒定公司的出現,成為藝術品市場的新變數。
看來,面對雨后春筍般的市場化鑒定公司,今天的收藏者應該記住的恐怕和股民差不多:專家不萬能,鑒定須謹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