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市場的觀察報告
中國油畫市場的觀察報告
中國油畫市場的觀察報告
1、《小提琴手》演奏激越序曲
洶涌澎湃的中國油畫市場已經(jīng)支撐起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半壁江山,每天都在上演著驚心動魄的話劇,而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先生的作品《小提琴手》在這個大舞臺上的兩度亮相,猶如芭蕾舞中的騰空劈叉,為中國油畫市場的發(fā)展構勒出一個清晰的側影,無疑具有某種象征的意味:
1981年,“中央美院教師作品展”第一次去香港展出,原本屬于非賣品的這幅《小提琴手》,由于一位新加坡買家出了當時人們聽起來“快要咋舌”的價錢,好心的主辦方未經(jīng)畫家的許可便將作品售出了。
《小提琴手》創(chuàng)作于1979年,尺寸為73.5×54厘米,是時任中央美院教授靳尚誼先生七十年代的代表作。《小提琴手》在香港的售出,發(fā)生在中國拍賣業(yè)像降生嬰兒剛剛發(fā)出第一聲啼哭之際,應該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油畫作品最早進入市場的作品之一。
當時,“聽起來快要咋舌的價錢”到底是多少?答案是七千元港幣。
十四年之后,《小提琴手》再度回流到北京,于2005年5月14日中國嘉德拍拍賣會上,以363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其價格整整翻了500多倍!
《小提琴手》成為中國油畫市場發(fā)展的一個標尺,它直觀測量出這個市場仿佛像點燃了引擎的火箭,直插云霄。但是,這個標尺對今天中國油畫市場的參考意義畢竟有限,因為這個市場頗似處于青春期的少男,正在快速發(fā)育,個頭直竄,力量倍增,誰都不敢給他預測成年時的模樣。
這就是我們今天面臨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被稱之為繼股市、房地產之后的第三個大蛋糕產業(yè)。而當股市的泡沫已經(jīng)破滅,房地產因產業(yè)政策的調整使得老板們心情不爽之際,藝術品市場開始閃亮登場,特別是中國油畫,其井噴式的價格飆升,拉開了被業(yè)內戲稱為“搶錢運動”的帷幕,急紅了所有想從這個市場里很撈一把的所謂收藏家的眼球。
《小提琴手》的第一次售出,它仿佛演奏的是中國油畫市場的第一段激越的序曲,而它于2005年的再次售出,中國油畫市場已經(jīng)敞開了大幕——在這個昔日曲高和寡的藝術舞臺上,如今正彌漫著四起的狼煙。
2、中國油畫市場的現(xiàn)狀
在中國油畫市場的進程中,2005年肯定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年份。在這一年,中國油畫市場真正構建和鞏固了屬于自己的營盤,不再因自己是西方舶來藝術而羞答答地和其它門類的藝術品摻和在一起,并且體現(xiàn)出更加強勁的擴展勢頭。
根據(jù)剛剛出爐的全國各拍賣公司2005年最新排名,全國前七大拍賣行依次為中國嘉德、中貿圣佳、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北京保利、杭州西冷和上海朵云公司。這七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場拍賣會,總成交文物藝術品23078年,總成交額超過56.7億元,成交額比2004年提高63%。穩(wěn)坐頭把交椅的中國嘉德總成交額為13.6億地,而位居未席的上海朵云也高達4.18億元。這七大拍賣行中,惟獨排名第三的中貿圣佳至今還沒有開展油畫的拍賣業(yè)務。
我們提取中國嘉德2005秋拍作為樣本來分析:嘉德2005秋拍共有15個專場拍賣會,“中國油畫及雕塑”僅占其一,而整個秋季大拍15個專場的總成交額為69729.022萬元,油畫專場總成交額為13001萬元,油畫的成交額達到了總成交額的六分之一。這個比例基本上體現(xiàn)了油畫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量,而且這個比例在今后還將在放大。
從2002年開始,嘉德油畫專場的拍賣成交額就以每年近一倍的速度增長。另外,除了嘉德、榮寶、華辰等拍賣行早已辟出油畫專場外,從2004年年底開始,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軒乃至上海、廣州等地的一些拍賣公司也陸續(xù)開設了油畫拍賣專場。而在此前的近10年時間里,堅持油畫拍賣的幾乎只有嘉德一家。國內油畫投資市場的急劇生溫的熱度可見一斑。
2005年中國油畫市場之所以如此雄起,究其原因是有一批具有雄厚財力的收藏投資家入場。筆者認識的三位新入場的油畫收藏家,他們每人在2005年用于油畫收藏的資金都在3000萬元以上。其中的x先生一鼓作氣買下了羅中立、陳逸飛、楊飛云和劉小東等油畫家的作品,件件都超過百萬,而他在拍賣場外購買的一幅王沂東的作品,其價格超過了500萬元。正是由于有了這么一批大買家的激情投資,成了中國油畫市場買家們的領頭羊,導致了整個油畫市場的急驟升溫,其它的中小收藏家們追隨其后,轉眼之間就把油畫市場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平臺。
碰巧的是,2005年4月10日,著名油畫家陳逸飛先生不幸逝世,這個對油畫市場是意外的利好消息導致陳逸飛的作品再度飛漲。從5月份開始,《有陽光的日子》440萬、《大提琴手》550萬、《晨曦中的水鄉(xiāng)》671萬……
我們只要檢索一下陳逸飛的作品成交榜,他名震一時的代表作《潯陽遺韻》正巧排在第十位。六年前,《潯陽遺韻》以297萬元成交時,成為當時媒體大呼小叫的天價,令許多人大跌眼鏡是——今天,《潯陽遺韻》卻只能墊底于他的前第十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潯陽遺韻》往前的前九名,都是在陳逸飛辭世后的2005年下半年間創(chuàng)出的。
毫無疑問,陳逸飛是開創(chuàng)中國油畫市場最有力的先驅之一,他為中國油畫市場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英年早逝令人們感到扼腕嘆惜。
3、北京成為東方藝術品市場最活躍的制高點
如果我們把中國油畫市場從1994年到2005年間11年的發(fā)展畫一個坐標的話,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2003年。這一年中國發(fā)生了舉世關注的“非典”疫情,而中國油畫市場借助在飛來天災的這一年得以階段性調整。
從1994年到2002年間,中國油畫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發(fā)展的勢頭呈平穩(wěn)上升的趨勢,作品的市場價格增幅一般都在50%以內。從事藝術品收藏的人們普遍認同了國外同行的看法,即有潛質的藝術品價格增幅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盡管如此,50%的增幅仍然令海外的經(jīng)營東方藝術品的商人們迫不及待地插足中國市場,將中國藝術品返銷大陸以獲取更大的利益,其結果是直接導致了美國紐約春季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格局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
2002年以前,紐約“春交會”東方藝術品特別是古代部分,是以中國的藝術品為中心,而韓國、印度和日本的次之。2003年以后,印度、韓國和日本的藝術品已經(jīng)取代中國并占據(jù)了紐約“春交會”的主導位置。為什么呢?原因十分簡單,中國的藝術品開始急速回流大陸。因此所謂“海歸”的新名詞成為當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上一道嶄新的亮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已經(jīng)名正言順地成為世界市場的中國藝術品中心,成為東方藝術品市場最活躍的制高點。數(shù)百年來,北京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地影響過世界的市場,今天它做到了。
從2003年到2005年的短短3年間,中國的油畫市場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一片本已紅火的藝術品市場上,沖撞出最為絢麗的新天地,被出現(xiàn)了被人們驚嘆為“井噴”現(xiàn)象。當代中國油畫收藏家唐大堤曾表示,藝術品市場的周期一般是28年,而他僅用5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收藏獲利的周期。
據(jù)統(tǒng)計,在最近的這三年里,大部分的中國知名油畫家的作品其市場增值達到200%以上,其中林風眠、羅中立、吳冠中、王沂東和劉小冬等人的作品的增幅更是達到驚人的400至500%。不少藝術品收藏家們笑逐顏開,因為他們從2005年春拍市場上競得的作品,拿到當年秋拍的市場上去賣,時間僅隔半年,價格可翻一倍,甚至更高。筆者曾不止一次在飯桌上聽到他們的由衷驚喜:“這和搶錢也差不了多少啦!”
從市場的角度深入觀察,所謂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從來沒有像中國藝術品市場這么聯(lián)系緊密而且反應快捷。
相對于大陸市場,中國臺灣和香港的藝術品市場發(fā)育較早,早已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但由于源于臺灣和香港的藝術品畢竟資源有限,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精明的港臺商人就把挖掘藝術寶藏的觸角伸向大陸。他們以辦展覽、簽約和代售等形式,低價購進大量大陸名家的作品。但是,1989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后,重創(chuàng)這兩地的藝術品市場。有相當數(shù)量的畫廊倒閉,一些國際知名的拍賣行也紛紛撤離,特別是臺灣的藝術品市場,已經(jīng)一片狼籍,回天乏力。據(jù)中央美院某位著名的老油畫家講,亞洲金融風暴后,他作品的臺灣代理商連同他百余幅油畫作品一起突然失蹤。據(jù)說這位臺灣畫商已債臺高筑,只有避走海外。
從九十年代初開始,由于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中國藝術品市場日臻佳境,這無疑給臺灣的藝術品商人帶來了無限商機。許多臺港商人把事業(yè)的落腳點落到了大陸。北京和外地的數(shù)家知名拍賣行,其背景就是臺灣的藝術品商人,這已是業(yè)內公開的秘密。從某種程度上說,大陸油畫市場的發(fā)展不僅吸收了港臺經(jīng)驗,還整合了港臺的人才和資金,而大陸的藝術品市場也為其提供事業(yè)的舞臺。
在2005年6月19日舉辦的北京翰海春拍中,臺灣“山藝術基金會”的藏品拍賣專場尤其引人矚目。上拍的作品總共75件,除去少量國畫、雕塑外,共有50件油畫作品中,大陸油畫家的作品達37件之多。這些作品總成交額3535.29萬,成交率達到100%。
4、最活躍的中國油畫家四個群體
在中國油畫市場上,大陸收藏家的投資方向始終追逐著本土畫家。2004—2005年間最活躍的中國油畫家主要有四個群體,他們作品的價位之高、增值幅度之大,成為中國油畫市場蓬勃向上的象征。
第一、以吳冠中、林風眠、靳尚誼為代表的老一代油畫大家,他們在藝術道路上已經(jīng)取得輝煌,屬于功成名的就巔峰人物,其作品的價位之高令許多后輩們望塵莫及。(吳冠中《鸚鵡天堂》,2005年11月17日北京保利,成交價3025萬元;林風眠《山村》,2005年5月29日香港佳士得,成交價7172.5280元;靳尚誼《小提琴手》,2005年5月14日中國嘉德,成交價363萬元)。
第二,以陳丹青、陳衍寧、姜國芳為代表的當代中年畫家,他們都有海外成功藝術活動的背景,仿佛是去西天取回真經(jīng)的唐玄奘,市場表現(xiàn)格外令人看好。(陳丹青《進城》之三,2005年11月5日華辰,成交價418萬元;陳衍寧《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2005年11月4日中國嘉德,成交價1012萬元;姜國芳《宮門》2005年11月4日中國嘉德,成交價253萬元)。
第三,在2005年,北京有兩個自發(fā)組織的油畫學術團體備受關注。其一是中國寫實畫派,發(fā)起人是剛剛故去的陳逸飛和楊飛云、艾軒、王沂東,此四人均為中國油畫市場上重量級人物,他們的作品單幅價格均已超過百萬,其中王沂東的油畫作品《深山里的太陽》,在2005年11月4日中國嘉德拍賣會上,拍出了506萬元的個人最高價,震動了市場。中國寫實畫派共有18人組成,除去前文提及的四位之位,另有何多苓、袁正陽、夏星、劉孔喜、張利、朱春林、冷軍、郭潤文、龍力游、李貴君、徐芒耀、鄭藝、張義波、和翁偉。有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自從這個畫派公開露面之后,所有人的作品價格都開始猛漲,這其中包括一些原來并不怎么出名的畫家。由此可見中國寫實畫派在中國油畫市場上的號召力之大。其二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畫派,其成員包括孫為民、徐惟辛、忻東旺、鄭藝、王宏劍、孫向陽和陳宜明等七人。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的教授徐惟辛。據(jù)中國藝術品門戶網(wǎng)站雅昌網(wǎng)公布的資料表明,在2003年之前,他并沒有作品被拍賣紀錄,在2003年11月25日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他的代表作《圣地拉薩》以58萬元成交,而另一小幅作品《藏女》在同年的廣州嘉德拍賣會上,在2萬元的估價上仍遭流拍。但在2005年12月11日北京翰海秋拍中,他的《打工圖》拍出308萬元,創(chuàng)出個人最高紀錄,在短短的三年中,其作品的增值速度之快,的確令人嘆為觀止。
第四,以劉小冬、王廣義為代表的當代畫家的作品開始受到喜愛先鋒類藝術的收藏家的追棒。劉小冬的作品《死豬》,在2005年12月11日北京翰海秋拍上,以198萬元成交。
5、油畫市場依然會呈現(xiàn)上升趨勢
關于藝術品市場的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歷來是一個十分頭痛的問題,在此我們只能借鑒一下去年初北京文物局的一份相關報告:截止2004年底,北京各拍賣公司拍賣文物藝術品72834件套,比上一年(2003年)投拍量增加55.3%;年成交總額為39.138億元,同比增長239%。這個數(shù)據(jù)與我們文前介紹的全國拍賣行前七名的成交額作簡單的比對,就會感受到2005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是多么迅猛。
中國油畫市場在2005年總共吸納了多少資金?
有經(jīng)濟學者拿到部分拍賣行的報表就斷言,中國油畫市場在2005年吸納了50億資金。這一數(shù)據(jù)顯然與事實相差太大。
著名收藏家唐炬先生說,油畫作品的交易主要在第一級市場拍賣行和第二級市場畫廊里完成,如果再加上收藏家們私下交易的話,油畫總盤子里的資金大概在80至100個億之間。
如果唐炬先生的判斷沒有太大的閃失的話,我們按其上限的說法,100億的資金投放量,只相當于目前低靡的中國股市一天的資金流動量。在中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大背景下,100億的資金投放量與央行剛剛公布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相比,就顯得那么微不足道。央行于2006年1 月15日公布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我們知道,由于中國現(xiàn)實是貧富差距已經(jīng)拉大,實際上14萬億元的儲蓄存款資金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
北京中誠信拍賣公司是一家專事油畫拍賣的機構,迄今已成功舉辦了三次拍賣會。它首拍油畫專場是2004年底,總成交額為2167.1萬元;2005年春拍總成交額為2585.1萬元;2005年秋拍總成交額為3212.7萬元。如果把北京中誠信拍賣公司的三次油畫拍賣會的總成交額縱向作一比較的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油畫市場的上升進度是呈臺階狀的,這個蛋糕沒有媒體炒做的那么巨大。
北京中誠信拍賣公司董事長初征說:“雖然出現(xiàn)了某些油畫家作品爆漲數(shù)百位的事實,但是整個油畫市場的上升趨勢還是有節(jié)制的,這與中國成為第六大經(jīng)濟國的現(xiàn)實是相稱的,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前景,而油畫市場還將上攻的趨勢也是明擺著的。”
著名油畫家艾軒也表示,“在未來可預見的3至5年間,油畫市場依然會呈現(xiàn)上升趨勢可以肯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