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瓷片看唐代長沙窯
通過瓷片看唐代長沙窯
通過瓷片看唐代長沙窯
2000年三月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在廣州文明路和文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建筑工地上,覓得五塊古陶瓷殘片,為唐代長沙窯產品。本著“奇物共鑒賞、情趣相與析”的愿望,現描述如下,與廣大陶瓷愛好者共賞之。
一、兩塊執壺殘片。
a.短頸,撇口,肩部近頸處殘留原飾的兩塊醬褐色斑,其中一斑上有一五棱形短流,單眼出水孔。釉色青灰泛黃,玻璃質,開細沙網狀百圾碎紋片,胎土稍粗疏,呈灰中泛黃色,胎釉之間施一層薄薄的白色化妝土。內壁頸以下無釉。
b.短頸,撇口,肩部近頸處有一八棱狀短流,單眼出水孔,腹上近肩部位殘留兩人物貼塑紋飾,其一為高鼻長髯的胡人,雙手舉簫,在行進中吹奏,頭戴一頂瓜皮形有風披的帽子,身穿飾有飄帶的長袍,足蹬飾有編織花紋的長靴。另一為在行進中彈四弦琴的女子,身穿蓮瓣形短裙,面龐豐滿,頭發濃密,單看頭部與唐三彩女俑頗為相似。此殘片釉色青灰泛黃,開細沙網狀百圾碎紋片,胎土較粗疏,呈青灰色,胎釉之間施一層薄薄的白色化妝土,而從斷截面觀察,用以貼塑人物花紋的胎土則極其精細,因此才有人物的神態、服飾都十分清晰的效果。
二、三塊碗殘片。
a.此碗為深弧形,腹壁,口沿微外撇,腹外壁殘存二陰刻豎線(據其分布距離,推知應有四條,將碗分成四等分。)口沿有葵口,釉為米黃色,與米殼近似,施釉到足底端,開細沙網狀百圾碎紋片,胎釉間薄施一層白色化妝土,胎土較粗疏,呈灰黃色。圈足削成外撇,如喇叭狀,足底心施釉,色與碗壁一致。
b.此碗為斜直微弧形腹壁,敞口,口沿上飾有醬褐色斑塊(據其分布狀況,推知應為相互對稱的四塊。)。碗內壁飾釉下有飄帶狀褐色與綠色交織動感極強的花紋。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黃,開細沙網狀百圾碎紋片,胎土較粗疏,呈色灰中泛黃,圈足淺寬,外墻堅直,內墻向外斜削,足根平切后復將外沿棱角削去,足心不平,無釉。
c.此碗腹壁斜直呈45°角向上,直口,碗心闊而平坦,內外壁施滿釉,釉色青灰泛黃,開細沙網狀百圾碎紋片,胎土灰黃粗疏,碗內壁及外壁上部的胎釉間薄施一層白化妝土,光素無紋飾,玉壁形底足,足心凹處施釉。
通過對上述五塊瓷片共有特征的觀察分析可知,鑒別唐代長沙窯至少要注意如下幾個要點:
1、胎土燒成后多呈青灰或灰黃色,較粗疏,均施有白色化妝土。
2、燒成的釉色受胎土、窯內溫度氣氛及化妝土影響而略有差別。基本上分兩種,灰青或米黃色,均開細沙網狀百圾碎紋片。
3、圈足有玉壁底,淺寬圈足,高而外撇喇叭形圈足等。
4、紋飾有在肩部、口沿等顯著部位加醬褐色斑塊,人物貼塑,釉下褐彩,綠彩繪畫等。
5、執壺多為橢圓形,瓜棱形腹,其短流較粗,一般為多棱狀,單孔,置于壺的肩頂靠近頸部。
總之,唐代長沙窯制瓷技藝,折射著大唐朝的燦爛與輝煌,對后世制瓷技藝產生了重要影響。僅僅眼前這幾塊殘破的瓷片,就足以讓我們從中想象產生她們的一定是一個昌盛的時代,是一個國內國外多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時代,是一個善于借鑒吸收并創新發展的時代,是一個色彩斑斕充滿激情的浪漫時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