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考慮對中國藝術品實施進口限制
美國考慮對中國藝術品實施進口限制
美國考慮對中國藝術品實施進口限制
2005年4月2日紐約報道,中國政府官員要求美國政府限制進口中國藝術制品,范圍大到從史前時代的到20世紀初,因為他們相信,美國對中國古董的需求助長了考古地點的掠奪活動,甚至盜竊博物館的事件在過去幾年里也是大量增加。
目前,美國海關官員可以拒絕被懷疑是從中國偷竊或掠奪來的物品入境,但是,實際上,極少數能被抓到。根據提出的限制,也是最有可能成為雙邊協定的一部分,許多藝術品和藝術制品是可以被拒絕入境的,除非它們是中國政府特別批準出口的。這樣的限制會對美國的博物館和拍賣行產生嚴重影響。
這項要求引發了一場關于亞洲藝術的激烈討論。許多著名的考古學家、保護主義者和學者們都站出來支持中國政府,而一些古董商和博物館官員就提出說這種改變是不公平的,對打擊盜竊成效甚微,但是對藝術市場和博物館卻是災難。在藝術商們和收集者們聚集的圍繞亞洲的拍賣會、展覽會和聚會上,這個問題都成為熱點話題。自從2003年美國入侵拉克以來,成千上萬的伊拉克的古董被搶奪,這件事引起了全球許多國家關注其文化財富受到的威脅。在過去的幾年里,販賣盜竊的中國藝術品也在美國引起了更高的重視,因為幾件影響較大的事件,包括2000年美國海關官員截獲了一件10世紀的大理石浮雕板,據稱是從中國東北的一個古墓里挖出來的,原定要在佳士得拍賣公司賣掉。
反對實施限制的一派說,全球市場對中國藝術品的需求旺盛,包括中國自己的富有的收藏家也在不斷增加,而美國在這個市場上只是一小部分。而且他們認為中國政府對其境內的保護文化遺產工作還做的不夠。1983年通過的美國藝術品進口法對那些國家提供幫助,如果這些國家能證明在遵照1970年通過的聯合國協議在致力于保護他們的文經遺產。“這項法規的要求并沒有達到——就這么簡單,”Ashton Hawkins說,他是前大都會博物館的代表律師,現在是美國文化政策協會的主席,該協會是紐約地區的一群博物館官員和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組成的,“如果中國達不到要求,那么他們就不能得到這項幫助”。
但是支持者則辯稱,中國近年來在保護考古和其他文化遺產方面、以及懲罰盜竊這方面,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很多竊賊把古董以極低的價錢賣給走私犯,而最終能在國外拍賣極高的價錢。支持者承認美國只是世界市場的一個玩家,但是他們認為,幫助中國鏟除盜竊文物的毒草將會樹立一個有力的榜樣。“美國是購買這些從中國非法挖掘非法出口來的古董的一個主要市場,而美國應該作出表率。”波十頓大學東亞考古學和文化歷史國際中心主任Robert Murowchick說,“一旦遺址消失了,那就永遠消失了,你沒法再把它恢復原樣。”
反對派則辯稱,美國只占全球拍賣中國古董的4%,但是有些商人說,其它世界各地賣掉的其中很大比例最后都來到美國。我們采訪了一位中國文化遺產管理司的官員,他的工作就是保護文物,他接受采訪的條件是匿名。他提出這樣一個論點,“美國是這個市場的大頭”。
在1983年法中,連同1970年聯合國協議,允許別的國家要求美國限制進口文化產品,作為防止盜竊的一個方法。在過去的幾年里,11個國家,包括柬埔寨和馬里,已經根據這項法律被授予了進口限制,法律并沒有提到要能證明問題出在離開原產地之后。
中國的要求正有一個由11人組成的委員會來研究——包括學術界、藝術貿易界,和博物館方面的代表——他們由自白宮指定給國務院提建議做決定,但沒有最后的截止日期,因為大部分的聽證都是不對外公開的,也不知道這群人會建議些什么。
但是中國不可能得到所有他們想要的。例如,1983年法只是針對至少250年歷史的文物,所以中國尋求保護的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藝術品是不太可能被包括的。在其他國家的案例里,委員會和國務院也沒有給予所有他們要求的進口限制,比如古幣就不在內,或者只限制某些時期的產品。
這個問題的討論也表明,博物館和考古學家們在通過正當途徑研究和保護古董的問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美國四個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尼爾森-阿肯斯藝術博物館)的主任,在2月的一次聽證會上發言對中國的要求,在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的官員沒有參加,其亞洲部的主席James Watt在采訪中對要求更嚴格的進口限制的考古學家們進行了嚴厲批判。
“考古學家們過度強調了他們自己的重要性,他們甚至破壞性地利用當前政治和社會的氛圍,”Watt 在2002年對面向亞洲藝術品收藏家的《東方雜志》講,“他們不應壟斷對文化和古物的研究。”
他接著說:“我并不贊成非法挖掘,但不管采用何種手段,非法挖掘都不會被有效地制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