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囈在巴塞爾藝術論壇發(fā)言摘要
管囈在巴塞爾藝術論壇發(fā)言摘要
管囈在巴塞爾藝術論壇發(fā)言摘要
我的這個當代藝術空間它位于北京東部郊區(qū),是車間倉庫改建的,現在這些作品放在這里,沒有放在國家的美術館,我認為是恰當的、準確的,它符合中國的當代文化現實。
中國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發(fā)展是怎樣的?誰也無法準確預測,中國的現實是一個鬧劇上演的時代,各種夸張的可能都會在中國出現,所以,我想不如講講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更為恰當。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本質就是“皇帝的新裝”,當代收藏最大的問題在于藏家對當代藝術文化價值存有疑惑。原因是中國當代藝術從傳統(tǒng)藝術到當代藝術缺少必要的美育教育歷程,就像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當代藝術從杜尚之后的呈現形式及精神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我們大眾的美育意識只是停留在欣賞掛在房間里的“視網膜藝術”的階段。
中國當代藝術“熱”的實質:一方面,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期望太高,也確實,中國現在惟一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國,有著東方背景以及急速發(fā)展的現實,當然,也包含西方整個處于穩(wěn)定、安定的狀態(tài),文化上也有一個內在訴求,在東方尋找新的可能。但問題是中國有好的藝術卻沒有那么多好的藝術家。我看到,對于中國當代藝術,西方更多的收藏家并不關心中國的藝術,倒是更關心中國的政治。中國當代藝術應該應對于中國各個時期的文化處境,尋找具有獨立方法論價值的個案。而不止是簡單的、表面的政治描述及自身相關的商業(yè)考慮。而中國最近一些美術館的出現及藝術活動實質是商業(yè)操作的需要,本質上只是“葉公好龍”,當代藝術現在與中國的現實沒有太多關系,在中國是“飛地”的概念。雖然當下很時尚很熱鬧,但真正理解和明白的卻很少,更多的是“阿Q剪辮子”式的機會主義的投機,而不是一個文化上的姿態(tài)。
提問:中國未來的美術館對于公共參與的想像是什么?
我對未來美術館公共化的想像,是如何使當代藝術品更廣泛更密切地進入公共空間,做一個沒有圍墻沒有邊界的美術館。比如說:國家大劇院將建成,它水中建筑的設計是不是可以和黃永砯的魚和王興偉的大海形成對應。侯翰如的《廣東快車》是不是可以和北京的地鐵形成一種對應。人在地鐵的真實空間與《廣東快車》的虛擬空間交叉體驗。(后語:當然,放在西方的地鐵里似乎更有對應)在飛機場,我們有很長的路到登記口,可不可以在這些無奈的行走中,增加一些有意思的攝影作品和互動的video呢?當然這只是我的一些想像,還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比如作品的保管、安全問題,如何與這些公共空間合作,國家需要出臺什么樣的措施,這些都是未知;也許這些只能是藝術烏托邦式的想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