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山水夢境”中相聚
在徽州“山水夢境”中相聚
在徽州“山水夢境”中相聚
天高水澈,秋色斑斕。在黃山、太平湖和徽州環村石徑、民居狹巷中,我與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油畫家支起畫架,癡情地描繪著那里深秋的景色。青磚瓦舍流水相繞,布滿綠苔的班駁墻體,記載著歷經八百年的歲月滄桑。在畫家筆下一般寧靜之氣在升騰,畫面上洋溢著盎然的詩意和清凈、凝重、謐靜、柔美的激情。每日傍晚,在村落的空地上,總會排列著一二十幅散發著油色清香和藝術家才情、智慧的寫生作品,它吸引了不少村民和藝術院校學子們來觀賞。去年深秋,《中國油畫》編輯部和安徽美協油畫研究會、企業家牛育民、李敏寧的支持下,邀請了近二十位全國知名油畫家組成《山水夢境》油畫寫生團到皖南寫生。我們在合肥集中,清晨乘大巴直駛黃山太平湖。車過長江逐漸山稠嶺密,川谷跌宕,粉墻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秋林溪谷中分外幽靜,真是一幅幅水墨洇染的山水畫。徽州是畫家向往的地方,那里曾經孕育過很多繪畫大師,能到這里寫生作畫,畫家們十分興奮。
寫生,是藝術家的體驗、觀察、表現大自然的唯一途徑。我們這一行都是熱衷于寫生、熟諳于寫生的能手。十天來,在波光瀲滟、澄凈如鏡的太平湖畔;在幽谷深壑、奇峰峭拔、煙雨云濤的黃山北海;在屋宇錯落、白墻黑瓦,青石板石徑蜿蜒曲折的西遞,宏村、屏山和遍山木子樹,七彩紛呈燦若云霞的塔川秋林中,都看到畫家們以真誠的心靈擁抱大自然,描繪大自然。徽州是我們的祖籍所在,那雨瀝風蝕的老屋、曲徑巷道和依附在老墻上的石刻、磚雕、斑斑綠苔和褐色蝕痕,從凝重的歷史沉積中透出一番蒼涼,像一位端莊雍容歷盡艱辛和苦難的老婦,娓娓在訴述逝去的花樣年華。我種意味,它曾多次感染過我,但我總覺得與我心靈中的激情相悖,我不是喜歡懷舊的人。所以,我過去很少去描繪它,而更多的喜歡它周邊的環境;疊嶂起伏中的秋林、纏滿古藤的老樹、輕舟竹筏、煙雨江南的詩情畫意和它的靈秀之氣。因此,這次特別想看到我的同行們將會如何觀察、處置這些景境?
我從他們那里確實得到了不少啟迪。
八十高齡的老油畫家蘇天賜是屬于寫意性的畫家,他用筆凝練,色彩明快婉約,他的心境如同童心那樣淳樸純真。面對著一叢秋林和老屋,他以簡約的色塊,酣暢奔放的用筆,既放縱了形骸的形似,又從意境渲染中將大自然上升到空靈秀逸,畫得令人賞心悅目,毫無蒼涼感。年輕的張冬峰和毛岱宗、羅朗、沈克龍、周世麟和項春生都屬于寫實或寫意性的畫家。
張冬峰的畫意蘊溫馨淳樸,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情趣,他善于從平凡的筆觸輕盈隨意,明凈如珠,如同國畫中的皴點,雖巧也拙,從整體中迸發出高遠的境界,范勃總是在反復探求一個色彩組合的意境,用他有個性的積彩渲染營造一個透澈的空間,將民居古宅的歷史沉淀,展示出幽古深遠之美;羅朗擅長用清新明快的色彩,層巒疊翠般的筆觸,塑造一個平和靜謐的世界;洪凌、周春芽則以意象山水為宗旨,重意韻而遠物象,像中國畫積墨重彩般將皖南山水表現的淋漓盡致?!@些表述意境、意蘊、內涵的寫實、寫意性作品,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寫生”,都是以獨特的藝術語境,在寫生中突破“再線”的概念,主觀意識非常強烈,畫面經過過濾重新成為嶄新的自然景象和藝術形象。
當我去揣摩另一些畫家的寫生過程和作品時,我發現皖南民居的空間、形體、塊面結構和變幻著的直線、橫線的組合,頓挫和延伸給畫家提供了另一種藝術元素和探索空間。而這些元素,沒有“慧眼”的藝術家是不會發現的。戴士和、王琨、俞曉夫和任傳文……都具有“慧眼”。他們都善于將雜亂的無序的事物,重新組合凈化,以具象的描繪表達抽象的觀念,抽而有象,使主題更趨于單純和清晰,而且特具現代感。戴士和有深厚的學院派的基本功,他能從具象的描繪中拼棄習慣的三度空間。以單純化的繪畫語言,用橫線、直線的交錯、簡潔的整體色塊,具有張力的筆觸,鋪就一幅幅蔚為大觀的作品;王琨亦然,他有次將宏村南湖畔熙熙攘攘的人群雜亂不甚的點綴,全部消蝕于幾根概括有序線的組合中,與他常畫牦牛系列迥異,而同樣具有現代藝術的沖擊力;看任傳文的畫有一種現實與夢幻的交融的感覺,他還善于用曲線象一首清雋而渾厚的交響樂。遲到的上海畫家俞曉夫,我沒能看到他作畫,實在是件憾事,據說他寫生時是背朝著對象默寫,后來看到他畫的幾幅作品的確十分精彩,他以平面化的結構和畫中概括而準確的造型,透出畫家主觀情緒、情感心態的抒發和深厚藝術功力。我冒昧的簡述并不是妄圖去點評這些高手,這是我在虔誠觀摩中的點滴體會,他們各具特色,風格迥異,個性化的藝術探索和才能,確實令我欣佩。正如,戴士和所說;寫生“正從千人一面的套路里走出來。要發展當代的,特色鮮明的,多種多樣的寫生方法。其中包括觀念和技術……”
難忘的徽州“山水夢境”中相聚,情意融融,畫意綿綿,它將會在這塊有著博大精深燦爛文化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我們的活動,還得到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臧世凱和黟縣縣委、人民政府的關懷和幫助。
(鮑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