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雕塑:走向市場之路還有多長
當代雕塑:走向市場之路還有多長
當代雕塑:走向市場之路還有多長
雕塑收藏和其他藝術形式收藏相比而言,無論是作為“城市收藏品”的城市雕塑,還是作為“個體收藏品”的架上雕塑,抑或被藝術展覽館收藏的城市雕塑模型或者架上雕塑作品,其強烈的個性特點是顯而易見的。雕塑藝術作品因其社會干預性強,影響面廣,受眾接受力度大,具有極為突出的互動特性,同觀眾的距離愈來愈近。
從歷史上看,雕塑藝術在古代沒有成為主流的文化樣式,而是一種民間藝術的傳統,這使得中國的雕塑無法取得像繪畫一樣在文化上的地位。中國的藝術市場主要是繪畫唱主角,雕塑藝術市場尚未進入真正啟動階段。中國目前的雕塑市場主要集中在政府出資的大型城雕項目、民間房產開發的園區景觀及小型環境裝飾上,雕塑藝術市場的真正主角架上純藝術雕塑并未像繪畫那樣在藝術博覽會上參與學術展示和市場操作。在國外,畫廊和藝術博覽會通常都經營和展示可用于大公司、私人別墅和家庭室內陳放及收藏的中小型雕塑。隨著中國未來中產階級的崛起,雕塑像繪畫那樣進入拍賣行和畫廊并最終進入收藏或室內妝點并非遙遠的事。由于雕塑作為立體藝術的魅力,收藏者或購買者對雕塑的興趣絕對不會亞于繪畫。
中國現在的畫廊還幾乎看不到雕塑藝術品,大公司辦公樓的大廳也不見雕塑的蹤影,近幾年在雕塑界風頭正健的中青年雕塑家也不知道有誰會收藏他的作品,包括學術宣傳,市場價格、經紀制度等都沒有建立起一個體系。
在當代藝術取向下,雕塑藝術不再是強調作為一種藝術樣式存在,或者是如何的不同,這種變化其實反映了雕塑藝術文化地位的變化。由于雕塑這門藝術是建立在表達神圣事物的基礎之上的,在讀圖時代里,我們離神學時代越來越遠,離崇高、神圣的價值感越來越遠,使得傳統意義上的雕塑藝術在衰落,尤其是紀念碑式的雕塑藝術在衰落,開始與當代社會占主導的消費文化、一次性文化與傳統永久性的文化相距甚遠。但這于雕塑藝術收藏而言,卻僅僅是在開始。
由于我國至今沒有一家專門的雕塑博物館,像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對雕塑藝術品的收藏大多是捐贈接受的形式,很少進行對捐獻者的經濟回報,而許多原創者及其家屬則希望既能由權威部門來收藏,又有一定的經濟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收藏和保存許多特殊性的雕塑作品,尤其是那些與新中國、與中國革命歷史相關聯的藝術品,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它需要的不僅僅是社會的關注,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
歲月流逝,光陰荏苒。隨著當代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雕塑藝術收藏開始起步、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藝術品的交易行為和政策得到了很大改善和規范,極大促進了當代雕塑藝術作品收藏業的發展。2004年,中國的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初步達到了國際上通行的人均GDP1000-2000美元時,人們便會出現圈套規模地投資藝術品的要求。我國沿海地區許多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從長江三角地區城調系統交換網絡資料顯示,2003年第四季度,長江三角洲15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現全面上升態勢,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達8752元,平均增幅達11.2%。經有關方面統計截止2004年5月1日,中國藝術品產權投資僅半年收益率已高達16.1%,個別投資品種僅半年回報率竟高達80%。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雕塑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高潮即將到來。
中國的雕塑市場處于一個比較稚嫩的階段。這種發展上的不成熟主要表現是多方面的:一、從雕塑藝術本身來看,它的創作程序復雜,包括草圖設計、小稿模型、按比例放大、打磨修理等等;材料成本費用較高,不銹鋼、青銅、木材、石料等等,價格都不菲。因此,這些因素導致雕塑作品的制作成本遠遠高于油畫、國畫、書法等其他藝術形式作品,為收藏帶來一定難度。二、雕塑市場沒有專門組織引導,運作不規范,有待完善;一些知名拍賣公司對于雕塑作品的拍賣重視度還不夠;目前雕塑作品的銷售經營上缺乏有理論水平的組織、機構來指導。三、雕塑家自身意識還不夠,缺乏必要的商業意識。一般藝術家都沒有專門的經紀人為其做工代理、包裝、訂購等工作。國內雕塑賣得好的一些藝術家如李象群、魏小明、項京、朱成等,都沒有專門的經紀人代為運作,往往是藝術家自身代理了經紀人這一角色。四、關于雕塑自身的一些問題尚待解決,比如按國際慣例,作者親自翻制并確認的雕塑作品,原件復制10件以內者(編號限制)均算原作,但這在我國尚未確立。五、收藏者自身的意識問題。與西方國家相比,由于文化背景的迥異,加上我國雕塑收藏歷史太短,缺乏必要延續性和經驗,對于雕塑作品的許多認識還存在偏見。比如雕塑作品的材料問題,在國外,一個亨利·摩樂的石雕作品價格要遠遠高于他的青銅作品,這是由于雕刻石頭相對困難,而對于青銅作品來說,同一個模子可以翻鑄若干件作品。但在中國則正好相反,人們注重的往往是雕塑稀有性和珍貴性,往往不是關注作品本身的藝術性。
隨著藝術市場深入人心,價值長期被嚴重低估甚至忽略,從而蘊藏著有著豐厚回報的雕塑藝術品無疑會吸引更多的新富人群的目光。中國的雕塑如何更恰當,適時地切入社會,是需要引起我們思索的問題。 文/宋長青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