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把當代藝術進行到底——首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啟示錄
誓把當代藝術進行到底——首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啟示錄
誓把當代藝術進行到底——首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啟示錄
今年4月26日,力推當代藝術的“首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在京圓滿落幕。組委會堅持以畫廊和藝術品經紀人為參展對象,杜絕個人身份參展,堅持國際標準與精品意識,贏得各方的掌聲與喝彩。
這也是12年來,中國內地的藝術展會第一次擺脫了“藝術地攤”、“文化大集”的中國藝博會特色。此次畫廊博覽會搭建起了一個高效的藝術品信息交流平臺,無怪乎絕大多數畫廊均表示明年將繼續支持、參與畫博會;業內人士頻頻對畫博會伸出拇指;各大媒體也一致交口稱贊,譽其“水準超出預計”。只是,我國畫廊業在不斷進行規范化、國際化的完善過程中,畫廊博覽會需要探索的問題和承擔的責任依然很多。
成交結果喜人 買賣兩方雙贏
據此博覽會的執行總監董夢陽透露,歷時5天的博覽會累積展出了近5萬幅作品,成交近1千萬元人民幣。
這一數字打消了所有人對畫博會的疑慮。事實上,主辦方和眾多參展畫廊事先對成交額的預計并不樂觀,董夢陽也認為畫廊的到來并不是要有多少銷售額,而是看好共同打造的未來。可結果出乎意料的好。近半數畫廊有成交,其中以日韓畫廊據點占比重最大。東海堂、現代畫廊、海上山、樸榮德畫廊、川船畫廊、伊勢由畫廊、吉井仁實畫廊、觀想、密雪兒、Artside等均有不俗的業績。基中Artside代理的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張曉剛的版畫作品則被某藝術品買家一次性買走幾十幅,成交量之大令人咋舌。國內的畫廊如索卡、嘉瑞、世紀翰墨的作品幾乎售罄,索卡代理的洪凌、林風眠等藝術家的作品也格外被看好,創造了不俗的成交紀錄。
買家都是哪些人?日本伊勢由畫廊的負責人和田女士說,買家大部分都是中國大陸的藝術愛好者與企業家。在中國加入WTO,參與全球資本動作的大背景下,藝術品投資已成為最熱門的新興投資領域,它要求投資者具有廣泛的國際化背景、深厚的藝術專業知識、高雅的藝術欣賞水平、對藝術潮流的敏感和包容。而這樣的人在中國越來越多,業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投資群體,他們往往能夠在國際畫廊的眾多優秀作品中挑選出符合自己欣賞口味又具升值潛力的當代藝術品。參展的海外畫廊也明白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價差,所以在展會上制定了藝術品價格低于本國標準,這也吸引了一些海外買家、在華的國際人士搶購。而且,展會上精品迭出,如臺灣的大未來畫廊帶來趙無極、常玉等大師的繪畫作品,其中多幅作品是80萬美金以上的價位,總價值近億人民幣,這也勾起了投資者巨大的購買熱情。
內地與海外 在合作中同步競爭
畫博會的藝術總監趙力先生在接受《寶藏》采訪時表示:“做畫廊博覽會的目的其實是想通過引進國外畫廊的模式、畫廊經營的典范,來刺激中國畫廊業的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畫廊在中國誕生至今,從無序發展到有序,大浪淘沙,已經從最多時的5000多家縮水至現在的2000家,但他們無論資金人才還是管理理念,都還無法與國際優秀畫廊相比。此次畫博會及相關的研討活動就是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這種近距離的接觸,讓國內畫廊感受到了國際畫廊在包裝、動作藝術家方面的巨大能量以及獨到的投資眼光和經營的前瞻性,這些都是國內畫廊所不及的。
國內畫廊與海外畫廊之間還存在很大的互補性。參展的日韓帶來的都是本國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如日本的川船畫廊帶來了草間彌生的作品,小山登美夫畫廊則展出了當紅的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的作品,而韓國的現代畫廊推舉激浪派大師白南準的裝置作品。韓國表畫廊和現代畫廊的兩件雕塑作品還吸引了眾多收藏家的眼球,每天都有大量人流聚集在作品前觀摩攝像;東京畫廊、小山登美夫、小柳、吉井、川船、Base等日本畫廊的作品既反映出了日本新一代漫畫文化的趨勢與影響力,也展現出日本藝術家依靠本文化與商業所作出的價值判斷。而對于內地的畫廊來說,則往往挑選目前主流藝術當紅藝術家的作品,這類藝術家的名字本身就已經在圈內耳熟能詳了,能為畫廊帶來銷售的保證。
入目的都是絢爛奪人的線條色彩,可暗潮涌動的卻是不變的市場法則。中外畫廊經營側重點的不同誘發了合作的可能,但競爭不可避免在加劇。通過此次畫博會,許多日韓畫廊也更加了解中國市場,大多數日本、韓國畫廊也更加了解中國市場,大多數日本、韓國畫廊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正在考慮代理中國優秀藝術家的作品。這方面,東京畫廊走得最早,1989年他們就代理了徐冰、蔡國強的作品,2003年又在大山子藝術區成立了東京藝術工程,正式進軍內地藝術品市場。方力鈞、張曉剛的作品則被美國的麥克斯·普羅特斯畫廊看中。謝南星、邱世華、莊輝、王晉、楊少斌、周鐵海等與瑞士的艾絲·梅爾畫廊建立了合作關系,越來越多的國際畫廊打起了中國藝術家的主意。
與其他國內行業一樣,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大門的逐步打開,國外優秀畫廊必蜂擁而至,搶灘內地市場,這對本就步履艱難的國內畫廊而言絕不是一個利好消息。雖然受35%的關稅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制約,阻礙了國外畫廊的大舉進入,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已成必然趨勢。在合作基礎上的有序競爭,對蓬勃發展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來說很重要,只要大家一起抒蛋糕做大,培育出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所有人的未來都會是光明的。
重建形象的舞臺 溝通交流的橋梁
本屆畫廊博覽會成功的基礎,取決于本地城市內的精品畫廓數量及這些精品畫廊所培育出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多少。畫廊作為藝術品一級市場,主要經營的項目是當代藝術作品,而拍賣業主營古典、近現代藝術精品,兩者之間本有很大的互補性,可拍賣業卻不斷對畫廊的經營造成沖擊。以嘉德為例,2003年嘉德春季拍賣中1500萬元人民幣的油畫成交額,已然占到了全年中國油畫總成交額的一半。2004年越來越多的中青年畫家作品進入拍賣市場,畫廊的市場份額日益受到挑戰。國際上,畫廊作為代理人,站在畫家和收藏家中間,保持著藝術市場的動態平衡,這已然是通行準則。可中國拍賣行的不對稱發展,加之畫廊自身經營管理中的種種問題,才出現了一、二級市場倒置這樣的中國特色。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先生指出,“由于畫廊銷售采取對價的方式,在買、賣者之間充當中間人,整個操作過程是地下、不公開的;而拍賣則是競價的過程,誰出價高,誰得到商品,是公開的”。無疑,在現今市場經濟環境普遍缺乏誠信的條件下,畫廊可能出現的暗箱操作增加了購買者的疑慮,他們或者直接聯系畫家購畫,或者投身拍賣行標的競價。總之,國內畫廊急需為自己正名。
此外,公眾認知度不足也是制約國內畫廊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普通大眾尚未建立起畫廊的概念,將畫廊消費納入自己日常消費渠道的畢竟還是少數。畫博會將大眾直接拉到了畫廓面前,直觀、形象地感受了畫廊的外在和內涵。畫廊也重新樹立起了自己的形象,既宣傳自己又拓展業務,結識新的客戶。這就是畫博支作為“橋梁”的作用。只有畫廊真正發達起來,畫博會才能不斷走向成功。
當代藝術仍需對話普通大眾
此次畫博會集中展示了國際、國內當代藝術的優秀作品,展現了當前世界藝術的最新動態。日韓畫廊帶來的本國當代藝術品,其表現手法的多樣性、選用材料的大膽創新,以及內在思想的純粹性,都值得我國當代藝術家們觀摩和借鑒。同時還應看到,日韓在戰后受美國影響較大,現代化程度又高,在審視自身文化時便帶有濃重的西方色彩,它們的當代藝術實際上就是本土文化的傳統價值和現代西方社會價值矛盾的純粹意象表現,不是東方壓倒西方,就是西方壓倒東方。無論采用什么材料,最現代的多媒體還是最傳統的水墨、抽象、具象與看似無意義的線條表達,都是這種掙扎和挑戰、找尋自我的過程。這也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家面臨的課題,畫博會為中外藝術家的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然而,畫博會倡導的精品意識、高雅化,及展出當代藝術作品,決定了它與普通大眾的距離,經過粗略統計,5天展期來看展的多是大學生,藝術界人士和各媒體,很多北京市民并不知道有這個展覽。藝術家對文化、人生、社會的思索很大程度上變成了藝術家們的自說自話,他們的藝術努力起了多大的社會效果?公眾對它們一無所知,卻又不妨礙他們創作、參展、找人賣掉作品。在中國,當代藝術與社會實際的脫節,這是我國藝術和藝術家的悲哀。如果只是抱怨普通大眾的藝術水準低,而不是考慮在手段、形式上如何使當代藝術貼近大眾,想當然的等待公眾向當代藝術靠攏,那只能使當代藝術走在“精英化”的象牙塔里越陷越深。 文/武少中 阮富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